据卓创数据监测,未来五年,国内氨纶市场将进入新一轮的扩能增长期,约有50多万吨差异化氨纶装置计划投产,占现有产能56%。近年来氨纶行业供需矛盾未有显著改善,未来国内氨纶市场的供需关系或将受到极大考验。氨纶行业格局逐渐形成,CR5行业集中度从68%上升至76%左右,行业产能结构巨变背后市场将走向何方,本文给您带来深度解读。
氨纶产品又称聚氨酯弹性纤维,是迄今最富弹性的合成纤维,具有高伸长、高回弹、耐疲劳等特点,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纺织服装、医疗保健及汽车内饰等领域,是综合性能优良的纺织原料。据了解,国内首先进入氨纶行业的是山东泰和新材(原烟台氨纶公司),1989年氨纶一期工程投产320吨/年。国内氨纶生产已经过了30多年,从最早的常规化产品生产到后期差异化生产应用更加多元化,氨纶因其优良的特性,被称之为纺织品“味精”,且广泛的应用在各种服装面料中,目前尚无替代产品。
(1)2003-2005年,行业新进入者增加,且新增产能较多,年内新增产能约5万吨;
(2)2014-2016年,集中表现在工厂产能的扩张,新增产能约14万吨;行业整合期大多分布在在2017-2019年,国内部分氨纶企业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加之行业发展景气度下滑,氨纶价格更是底部徘徊已久。
扩张高峰期(1):氨纶行业刚进入国内市场,属于一个贵族行业,生产技术相对不完善,设备需外采,但正是因为一个新的行业,并且存在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吸引一部分企业进入,起初产能比较小,公司数仅有十几家,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扩展至20多家,且产能逐渐向万吨规模企业靠拢。
扩张高峰期(2) :2014-2016年, 国内氨纶新增产能约为14万吨,产能年均负荷增速在10.5%左右,本阶段行业扩能的主体大多分布在在规模靠前、资金实力较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特别是几家上市及国有企业,氨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行业整合阶段:2016年之后,氨纶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快速扩能,使得国内氨纶产能过剩成为常态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部分氨纶公司制作设备面临淘汰,各项成本持续不断的增加,使得个别企业生存压力较大,逐渐选择退出市场,虽有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但远不及新增产能增速,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氨纶行业产能集中度不断的提高,但头部企业位置基本定位,TOP企业大多分布在在上市公司,市场话语权加重。通过上市公司财报分析来看,近5年来盈利呈逐渐上升趋势,自2015年295.69元增长至2019年2132.12元,截止2020年9月底,营业利润为1460.44元,经营利润呈现上升主趋势。但氨纶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生产具有一定优势 ,且逐渐向西部迁移,各项政策扶持等对氨纶行业发展带来一定推动力。
新一轮产能扩张或使产能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供需状态依旧处于供应过剩局面,自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后,宏观政策面以及终端市场需求来看均对2021年存有看好预期,但氨纶产能扩张速度加快后,终端需求增速或没有到达预期,甚至小于供应速度,因此价格重心或阶段性下移,行业中定价话语权向下偏移,企业间竞争激烈。
从产能统计表来看,国内氨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位置基本定型,且行业集中度不断的提高, TOP5企业市场占有率约占76%左右,未来新增产能依旧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主,产能分布格局变化不大,重视新增产能释放进度。
未来新增产能将分期投放市场,但各氨纶厂家规划不一,未来5年约50万吨新增产能释放,对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而并非一味的打价格战。然而,从供需关系角度看,可预见的产能增长的速度大于需求量开始上涨的速度,对当前本已供需失衡的状态下,未来将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从2020年下半年化纤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来看,氨纶价格涨幅大于其他化纤产品,不单单是成本助推,其他的还有终端需求跟进,加之氨纶厂家货源供应紧张等,推动氨纶价格宽幅上行。今年氨纶新增产能较少,因过去几年产能集中扩张、释放后与当前需求的矛盾关系,同时也引发业内对氨纶价格新一轮上涨以及上涨持续周期存在种种猜测,从下业表现来看,下游领域需求略有回升迹象,行业人士对于氨纶未来发展存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