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入大发展
时间: 2024-10-10 06:45:49 | 作者: 棉纺梳理板块
1980年,中央财政在国家预算内专项设置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简称发展资金),1985年,又增设了“四川省三州开发基金”(简称开发基金),发展资金与开发基金合称两项资金。自80年以来,我州共享受两项资金扶持136990.5万元(包括省级资产金额的投入部分),其中投入经济建设78191.16万元、社会事业29167.34万元,援助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补贴和基层政权建设23006万元。
在投资结构上,两项资金共投入农牧业9949.9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13%;投入工矿业26995.45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34%;投入能源建设28843.83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36%;投入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7069.46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8%;投入市场、商贸建设1590.26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2%;投入自来水、泥石流治理工程2576.86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4%;投入其他类2638.62万元,占经济建设类的3%。投入教育16775.82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58%;投入卫生6099.86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21%;投入广播电视1932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7%;投入文化1546.2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5%;投入体育1557.46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5%;投入其他类1256万元,占社会事业类的4%。
两项资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以及省民委、省财政厅、省民开办的领导下,通过两项资金的注入,使我州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县域经济逐步起步。两项资金作为我州各方面建设资金的大多数来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两项资金已成为我州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十四年前,我州民族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基础相当薄弱,长期依赖“木头财政”和国家补贴,欠帐很多,为了尽快扭转长期以来“木头财政”的局面,适时调整工业结构,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我州的民族工业。两项资金共投入26585万元,占用于经济建设总额的34%,在对现有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集中部分资金配套建设一批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培植了财源,使我州民族工业逐步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新兴的骨干产业逐步形成,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迈进,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六五”和“七五”期间两项资金的投入主要着重于打基础,补欠帐,进入“八五”特别是中央新增三州开发资金后,根据我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围绕“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州委、州政府适时作出了在全州开展重点建设的重大部署,集中开发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70%以上资金建设一批能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增加财源的重点骨干项目。“八五”和“九五”期间,两项资金共投入重点建设项目44178万元,占用于经济建设总额的56.5%的资金。全州基本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康定龙洞沟电站改扩建工程、甘孜县打火沟电站、康定升航电站、泸定陈家河坝电站、110千伏康定——塔公输变电工程、甘孜州九龙里伍铜矿、康西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色达诺若金矿采金船、康定黄金坪金矿、泸定花岗石矿山、炉霍县牛羊肉联合加工厂、康定冷竹关电站、康定至成都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曾经效益很好的康定毛纺厂、泸定皮革厂、甘孜州水泥厂。同时,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批新项目的前期工作。
在建成的重点项目中,形成黄金生产能力7100两,花岗石荒料2万立方米、板材2.5万平方米,铜精矿金属2819吨,新增发电能力17.88万千瓦。许多企业一开始就产生了极好经济效益,如色达县诺若金矿,计划总投资650万元,集中两项资金投入200万元,1991年6月开工,1993年7月正式验收,决算结果节约投资80多万元,从1993年4月试产到1993年10月,共生产黄金1848.75两,还贷320万元,在试产期就跃入全国黄金生产效益最佳企业的行业。康定县黄金坪金矿总投资1211万元,两项资金投资350万元,建成投产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被评为四川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十佳经济效益企业”。在“八五”期两项资金投资建设的金矿企业无一亏损且效益显著。如总投资为1.63亿元,两项资金投入8922.1万元的四川省九龙里伍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期工程日处理原矿500吨的生产线带负荷连动试车一次成功,当年实现产值2100万元,出售的收益1787万元。1995年底建成投产的年产1.1万吨,副产硫酸3.3万吨的康西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两项资金投入5000万元,每年可实现产值15620万元,利税800万元,结束了我省没有铜冶炼厂而依靠外省冶炼的历史。九龙县铜选厂总投资370万元,两项资金投入150万元,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已按期归还了两项资金。康定冷竹关电站,两项资金投入10400万元,2000年10月建成投产,2003年发电量为83192千瓦小时,实现产值15306万元,利税5710万元。康定至塔公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总投资2126万元,两项资金投入1812万元,已全线架通输电,为呷基卡锂辉矿开发、塔公金矿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交通、水利、通讯、农牧业生产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是阻碍我州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为了改善我州交通、通讯基础条件,安排两项资金共7069.46万元,占用于经济建设资金的8%,与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渠道资金配套使用,先后打通了瓦丹公路、丹小公路、九江公路等出州公路和部分州内联网路,修通了部分断头路,结束了40个镇、51个乡不通公路的历史,新修、改建、整治公路5698.3公里、桥梁涵洞1000多座。配套1500万元建设通县油路。配套400万元建设了全州18个县的通信光缆和程控电话,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工挂接电话的历史。
水能资源是我州的优势资源,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龙头是我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七五”以来,特别是91年新增三州开发资金后,我州集中两项资金28843.83万元用于能源建设,摘掉了九个无电县的帽子,并新建和扩建了康定瓦店子电站和升航电站、泸定陈家河坝电站、康定金汤河电站、理塘卧龙溪二级电站、甘孜打火沟电站、康定龙洞沟电站等一批骨干电站,架通了康定-塔公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投入到石渠鄂曲电站、色达曾达电站、德格兴城电站、巴塘雅洼电站的两项资金,为这些电站的建成起到了非消极作用。通过两项资金的援助,我州共形成发电能力40357.4万千瓦时,比扶持前净增了11.4万千瓦时,这些项目的建成缓解了我州能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保证了我州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的顺利实施,为全州经济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
畜牧业是我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州有草地1414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0.3%;可利用草地12479万亩,占草地面积的88.2%,理论载畜量为1492.88万个羊单位。为此,从1990年开始,我州开展以牧民定居、围栏种草、牲畜棚圈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掀开了牧区综合建设史上新的一页。两项资金累计投入“三配套”建设2350万元,累计建成“三配套”户41845户,占全州纯牧户总数的89.4%。实现了人有住房,畜有棚圈、草有围栏,冬春有贮草,几千年来农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大幅度的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减少了牲畜冬春掉膘和死亡损失,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从2001年起,投入两项资金2350万元,开展“三配套”的升级深化建设、家庭牧场草基地建设、畜牧业配套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畜牧业基础设施,为畜牧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州有2500户牧户完成了“三配套”的升级深化建设,在草地建设、畜种改良、疫病防止、经营管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按照保证投入,加强管理的原则,全力发展教育事业,两项资金共投入教育事业16775.82万元,大多数都用在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民族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和区乡中、小学危房改造,增添必要的教学、试验设备。目前,全州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06%,巩固率达到95%,普及率达到94.5%,已有15个县、315个乡镇顺利通过了省、州组织的普及初等教育验收,4个县、108个乡镇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1-2002年在康定中学、泸定中学、丹巴中学、稻城中学、康南中学、康北中学实施远程教育项目,共安排两项资金250万元,正式开通了与成都市七中的远程教育网络,通过了省民委和七中网校的检查验收。随着中小学普教的发展,两项资金还配套建设了我州第一所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并对现有的中专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扶持,为培养我州的各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项资金投入卫生方面6099.86万元,为解决边远乡村的缺医少药问题,实施“卫生扶贫工程”,修建乡村卫生院,增添医疗设施,为贫困群众解除疾病痛苦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州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上完成了州、县医院门诊、住院部的改造,并增添了一批急需的医疗设施。新建了118个县乡卫生院共5.5万平方米,为弘扬民族医学,两项资金还配套投资兴建了一所州级藏医院,并对条件较好的重点县级藏医院进行了扶持。两项资金从1988年开始扶持白内障复明术,共投入资金58万元,为州内外4006名患者解决了痛苦,这些久盲患者重见光明后,本人及亲朋好友对医疗组表示由衷的感谢,群众称康复医疗组是光明的使者,是党和政府派来的好“门巴”,不少患者激动万分地逢人便说“有一座金山,还不如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好”。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方面:共投入两项资金5035.66万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宗旨,建立完善了全州广播电视体系,建起了第一座州级广播电视中心,通过实施“千乡电视工程”和“村村通”,建成了1600多座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和1000多个广播调频台,建设了州属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对42所影剧院、文化馆(站)的完善进行的补助,扶持了20个体育场馆建设。目前全州电视人口覆盖率达67.3%,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2.3%,极大地丰富了康巴地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高州内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开阔视野,增强体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用科技知识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稳定藏区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党校、计生等方面:两项资金共投入党校建设500万元,共投入计生215万元,为提高全州的干部素质和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州地方财政十分拮据,各县大多数都是财政补贴县,二十四年来,在两项资金安排了经常性财政支出补贴18120万元,占两项资金扶持总额的13.2%,平衡了我州财政,保证了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确保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针对我州党政机关破旧不堪,乡(镇)干部办公生活门槛差,如不改善,基层干部难以安心工作的情况。两项资金每年专项安排资金分期分批对乡镇机关和片区工委进行新建和改造,共投入两项资金4638万元,新建和改造乡(镇)228个、11.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片区工委44个,1.5万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基层政权办公和居住环境。2003年起,共投入两项资金1350万元,改造基层法庭22个和公安派出所45个。乡(镇)机关形象得到一定的改善,干部职员工作安心,进一步搞好基层工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越温脱贫起到了突出作用。两项资金发挥出了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特殊作用。
加强农牧业基础,狠抓温饱工程是两项资金的首要投入方向。两项资金共投入农牧业9949.9万元,占两项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方面总额的13%,我们在安排上从始至终坚持了“保证投入、注重扶贫、强化基础、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种养业为援助基础,着重解决群众温饱,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了我州贫困农牧民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修建农村小水电278座,改善和新增灌面37.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90多万亩,建人工和半人工草场148362.5公顷,新垦耕地面积2.62万亩,每年引进和推广各类良种1350万公斤,推广面积达9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同时在甘孜、道孚、炉霍八县初步形成了万亩各类良种基地。建成各类林果基地16.78万亩,种植经济林木1673.4万株,并初见成效。乡城硕曲河沿岸,石渠县洛须、道孚纽日河坝、白玉赠科、得荣柏松茨巫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初具规模。解决了41.45万人、191.6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模式,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路子,开展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2001年以来,两项资金先后投入产业化460万元,其中投入天麻基地100万元,投入花椒基地50万元,投入蚕桑基地140万元,投入波尔山羊养殖基地100万元,投入半夏基地70万元,并已初见成效。
依托丹巴县生物资源开发公司,以种植天麻为突破口,2002年投入两项资金100万元,建设了初具规模的天麻育种基地。2003年,在丹巴、康定、泸定、九龙、雅江、道孚、巴塘、乡城、稻城、得荣十县推广人工种植天麻。当年丹巴县天麻种植农户213户,康定等九县105户,培育面积30000平方米,商品麻产量达28262公斤,种麻11000公斤,产值达78.75万元。
在泸定县以泸定县蚕茧公司为依托,以蚕桑为突破口,2002年起,投入两项资金140万元,引进良种、良法,使用先进技术,实现年养四季蚕。2003年,泸定县从蚕农手中收购鲜茧105多吨,农民售茧收入达到122.2万元,户平增收180元,被老百姓誉为“绿色增收项目”。
为改变我州畜牧业传统的畜群结构,改变农牧民“敞喂敞放”的原始生产习惯,投入两项资金100万元,在姑咱建设了波尔山羊养殖基地,成功引进波尔山羊20头。在康定、泸定、丹巴、九龙四县进行试推广,安排波尔羊种公羊8只、杂交一代羊200只、进行实验性喂养,使波尔山羊这一“肉羊之父”扎根高原。
通过二十多年两项资金的不断投入,特别是1991年新增三州开发资金的投入,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由享受扶持前的3.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1.32亿元,增长9倍;工农业总产值由8879万元增加到153073万元,增长17.24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657万元增加到10700万元,增长6倍;农民人均收入由146元增加到908元,增加了762元。这些成效的取得,两项资金功不可没,两项资金的投入使全州农牧业经济实力显著地增强,对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和兴办扶贫富县项目、稳定藏区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保证了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
上一篇:精打细算破解工业缺水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