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故事:北京最早毛纺织企业在此落户 老楼里的一段记忆 北晚新视觉

清河故事:北京最早毛纺织企业在此落户 老楼里的一段记忆 北晚新视觉_成功案例_安博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安博网址

  2017年11月1日讯,毛纺城、毛纺路、毛纺厂小区……在海淀区的清河地区,随处可见与毛纺有关的街道、社区和楼宇。上了岁数的老清河人都知道,早在1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北京最早的毛纺织企业——溥利呢革公司,并随后发展出三大毛纺厂,共同组成北京最大的毛纺织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清河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厂区外迁,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居民住宅区和现代感十足的商业中心,关于毛纺的历史遗迹慢慢的变少,屈指可数的就只有一栋拥有109年历史的办公楼和一块购地碑了。目前,这栋办公楼已经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未来,海淀区清河街道计划将其打造成集历史展览、文化沙龙于一体的百姓活动场所,暂定名为“清河故事馆”。

  在清河毛纺厂的百年历史演进中,一直有一个“证人”,它就是溥利呢革公司的办公楼。如今,这栋经历百年风雨、孙中山先生曾造访的二层小楼依然矗立在原位,并将迎来新生。

  小楼在橡树湾四期的西门南侧,墙皮剥落、木结构破损、铁皮生锈,记录着曾经的沧桑,和四周时尚而现代的橡树湾住宅区形成鲜明对比。小楼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柱高7米多,屋脊高10米左右,总建筑面积540平方米。自从清河三个毛纺织厂陆续关停并转,这栋小楼也闲置下来,因是海淀区文物登记单位,在居住小区开发过程中,长期处在封闭保护状态,2015年11月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小楼虽然已经残破,但依然能够准确的看出昔日的模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民国砖木混合结构建筑,而且设计上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海淀区文史研究员、清河街道文史顾问杜泽宁带着记者参观了小楼的所有门窗,无论是大门还是小窗,都是带有欧式风格的拱券结构。“拱券是外国的建筑手法,建厂的时候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这个小楼的建筑特点也体现了时代背景。”门窗是外国的设计,墙砖的砌法却是中国的,杜泽宁又带着记者细数了小楼主体墙上的灰色砖块,都是中国传统的“三顺一横”砌法。由于历经多年,用途不断改变,小楼内部最后的格局定格在了办公室的模样。“那时候都是大工厂小社会,吃喝拉撒都在厂区,医院学校歌舞厅录像厅一应俱全,这个小楼就曾经当做幼儿园、中专和资料库。”

  如今,小楼破损非常严重,抬头可见屋顶下方的木条已经脱落了不少,墙砖局部破损,二层围栏的木条已经腐朽,亟须修缮。清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董三福介绍说,海淀区文物部门日前刚刚对小楼进行了安全鉴定,并正在制定修缮方案,能确定的是,小楼的修缮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对破损部位进行专业修复,最大限度保存原样。未来,修缮后的小楼将被打造成为清河故事馆(暂定名),将面向居民和地区中小学生举办文化沙龙,开展清河地区历史背景和文化讲座,还将打造成一个弘扬清河历史的博物馆,将清河周边的古城遗址、清河火车站、安宁庄兴隆寺等历史遗迹和文物故事进行全景展示,把清河故事馆建成清河文化新地标。

  如果说溥利呢革公司办公楼见证了清河毛纺厂的百年历史,那么闫韵时这样曾经就职于毛纺厂的职工则亲身经历了清河毛纺织业的变迁。说起和清河毛纺厂的渊源,要从闫韵时的父辈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厂变三厂那会儿,我父亲从南京来到了北京,支援建设。”闫韵时指的“一厂变三厂”就是清河毛纺织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原来的厂子扩建成了北京毛纺织厂、清河毛纺织厂和北京制呢厂的时代。

  闫韵时的父母都在其中的北京毛纺织厂工作,直到退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时已经20多岁的闫韵时也选择了进入北京毛纺织厂,从事机械修理工作。“我们全家都在这三个厂里工作,可以说清河毛纺织产业养活了我们全家人。”闫韵时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算上姐夫和弟妹,全家10口人全都在毛纺厂工作。

  闫韵时当时工作的地点是纺织车间,现在还能记得纺机发出的声音,半夜锅炉排气压时发出的响声,烧煤冒烟散落下来的煤灰末;他也记得工厂花园式的宽敞美丽,下夜班之后录像厅还会为夜班工人播放一遍当天的电影,厂区定期就会组织足球篮球比赛……

  然而随着毛纺织业的下滑,除了退休的父母,闫韵时和兄弟姐妹陆续从毛纺织行业离开,自谋职业,各奔东西。闫韵时成为家里兄弟姐妹当中最后一个离开毛纺厂的,如今已经57岁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再就业。闫润时说,虽然大部分毛纺厂的老职工都居住在清河周边那些老旧小区里,但十几年来清河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职工们的生活也跟着丰富多彩起来。

  德胜门沿京藏高速向北10公里,上清桥西、清河北岸以北,这块大面积的区域曾经就是有名的毛纺织工业区,直到今天还能从道路、小区、市场的名字当中寻到跟毛纺织有关的痕迹。位于小营西路的毛纺城市场,至今还会定期举办纺织品促销会,“老北京人知道,想买好毛料,都会往这儿跑。”在杜泽宁的眼中,这里不仅是毛纺织品的集散地,更是他从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正是源自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从多年前开始研究清河的历史,尤其是毛纺厂的历史。

  杜泽宁和记者说,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扩建新军,需要大量军呢,于是筹建了制呢厂,取名为溥利呢革公司。“为什么选在当时的清河镇?看看周边这地理位置就明白了。”杜泽宁说,清河镇南侧紧挨清河,因为工业需要水源;西北侧有清河火车站,运来原料运走成品十分方便;距离德胜门也不算远,只有十八九里地的距离,朝廷官员坐着轿子来视察的线年,慈禧太后亲自批准,在清河镇的马官坟选址建厂。

  “选址还有故事和物证。”杜泽宁带着记者走进朱房路一家幼儿园,在操场上找到了一块石碑。碑座加石碑高两米多,除了一些简单的花纹装饰,碑上浅浅刻着小字。杜泽宁和记者说,马官坟在明朝的时候是给长城军队养马的地方,养马的四品官死了之后葬在这里。碑文的大概意思就是,清政府要征地建厂,请后人迁坟,并对其进行经济补偿,“这个购地碑就是溥利呢革公司最早的见证。”

  1908年,溥利呢革公司破土动工,兴建厂房280余间,1909年4月公司正式开工。这里不仅是北京最早的工业公司之一,也是当时顶级规模的毛纺织厂。1912年9月8日,孙中山先生莅临清河,重点考察了溥利呢革公司,并在办公楼前留影,至今海淀区文物部门还留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

  在建厂之后的109年里,随着历史的演进,工厂也曾经几度更名,1916年改名陆军呢革厂,1927年更名为陆军部第一制呢厂,1948年后,工厂改名为北京清河制呢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厂的基础上扩建三个毛纺厂,即清河毛纺织厂、北京毛纺织厂、北京绒毯厂(后易名北京制呢厂)。三个厂像个“品”字出现在清河,并且成为了北京的毛纺织工业基地。

  今年已经65岁的杜泽宁和记者说:“那时候到处都是厂房车间,工业味儿非常浓,走进车间还能听到纺车咔咔的响声。”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格局的调整,三个毛纺厂的经营也陆续步入困局,经历了关停并转和外迁之后,2006年前后,三个毛纺厂彻底离开清河,腾退出的土地被用作商业开发,很快建起了一座座高档住宅楼和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和商业设施。

  记者从北京城市铁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获悉,今年9月底,市郊铁路怀密线将引入北京北站,研究设置市郊铁路专用通道,怀柔科学城至中心城通勤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 北京北站拟设市郊铁路专用通道 此次怀密线引入北京北站工程,拟利用京张高铁由清河站延伸

  今年,为缓解海淀中部“马上清(青)西”(马连洼、上地、清河、青龙桥、西三旗街道和西北旺镇五街一镇的简称)地区的交通拥堵,海淀区实施一系列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年底前,地区交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资料图 徐浩然 摄 家住清河五彩城地区的居民发现

  记者昨天(9月24日)从市水务局获悉,清河沿岸试点安装路灯。截至目前,123套新型太阳能路灯安装好,德昌桥至下清河闸左岸2.3公里河段已全部点亮。 经过多年治理,清河不仅水质还清,周边生态环境也有所提升,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亲水环境。然而,由

  记者今日获知:京张铁路清河站百年老站房已于3月3日下午3点完成第二次平移施工,比预计时间提前一周。110多年历史的清河老站房历经两次平移终于到达永久保护地,即将进入修缮阶段。 据介绍,清河站老站房始建于1905年,与京张铁路同期建造,其结构

  2019年元宵节刚过,京张高铁清河站第二阶段工程项目施工已随着北京地铁13号线拨入清河站站房内运营全面开启。一早,北京日报记者跟随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探访刚刚完成13号线拨线工程的清河火车站。 地铁十三号线列车驶入清河站 据悉,清河站第二阶段工程

  京张高铁清河站第二阶段工程开工 计划引入三条地铁线号线拨入清河站站房,京张高铁清河站工程项目施工进入第二阶段。记者今天上午从北京铁路局获悉,清河站第二阶段工程已经开工,预计6月底完成地上钢结构封顶,年底具备交付验收条件。 资料图 刘平 摄 清河站年底具备交付验收条件 今天上午,记者在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