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变化见证时代变迁

衣着变化见证时代变迁_成功案例_安博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安博网址

  经过70年的风雨洗礼,我们的祖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百姓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着装的变化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为直观的折射,工装背带裤、列宁装、布拉吉、海魂衫、喇叭裤……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爆款”服饰,无不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某一种意义上说,衣着服饰就是穿在身上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当时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却空前高涨,这份热情也反映在了人们平时的穿着打扮上。过去常见的旗袍、马褂随着旧社会一同退出了历史舞台,简单朴素的服饰开始盛行。那时的衣服不仅款式较为单一,颜色也很单调,“军装绿”和“工装蓝”是当时的主色调,而这正是“朴素最美丽、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也是十分常见的,在勤俭持家观念的指引下,一件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只有这样,才最能突出劳动者的身份。假如衣服太新,颜色太鲜艳,反而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乎,有人甚至还故意把新衣服洗得发白,或是故意打上补丁,以表明自己艰苦朴素的决心。

  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穿衣服怕与人“撞衫”,而当时的人们如果也抱有这种观念,那恐怕就会没衣服穿,因为当时的衣服款式就那么多,走在街上,大家穿得大同小异,想不“撞衫”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年78岁的张大娘曾是纺织厂的女工,据她回忆,当时即使是在纺织厂工作,穿的工作服也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大多数都是深色的工装,“衣服款式虽然单一了些,但质量绝对是有保障的,非常耐穿,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

  新中国刚成立时,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苏联传过来的列宁装和布拉吉也很快成了国内最时髦的衣服款式,列宁装为双排扣的西式上衣;布拉吉则是一种款式简单的连衣裙,式样虽然有点偏中性,但却仍然深受当时年轻女子的喜爱。再后来,笔挺庄重的中山装、蓝白条纹的海魂衫等又一度成为“爆款”。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黄晓明饰演的陈鹏拉着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在校园里奔跑的画面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两位主人公一个穿着海魂衫,一个穿着背带碎花裙,也算得上是当时青年人最潮的装扮了。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军装又成了时代的新宠,不论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大家全都“不爱红装爱武装”,争相穿起了军便服。在那时,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下穿一双解放鞋,再挎上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草绿色帆布包,就是对“革命性”最好的诠释,代表着当时服装的最高审美。甚至青年男女结婚的礼服都是绿军装,由此可见军装在当时的火爆程度。

  在那个物资并不丰盛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也不可能对穿着有太多讲究。而且,当时买粮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布同样也需要布票,人们即使想买新衣服,也未必能买到。尤其是在“”时期,全力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纺织服装产业的滞后。在那个年代,小孩子穿哥哥姐姐的衣服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了,一件衣服往往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小弟穿”。那时的人们总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在春节前做好新衣服后,一定要藏在衣柜里,等除夕晚上再换上。不过,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那时候成衣消费多数年份都达不到人均1件,不难推断,即使是过年,也有人穿不上新衣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改善,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变得更开放包容,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国人的衣着审美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当时,中国的大街小巷还满眼都是军绿色,这场表演无异于“洪水猛兽”。然而它却给国人的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它让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国际时装的魔力,原来衣服还能这么美!

  此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国外流行的服饰也开始闯入国人的生活,大街上的喇叭裤、牛仔裤、迷你裙渐渐多了起来。过去传统单一的服装渐渐被人们视为“过时”“土气”,藏到了箱子的最底层。这时候,除了衣服款式,人们对服装的面料、质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叫“的确良”的化纤布料开始走俏,“的确良”衬衫成了男青年的着装标准。由于“的确良”料子还能印染出鲜亮的色彩,姑娘们的衣着也开始变得鲜亮起来。衣服的功能也早已不单单是遮羞保暖,它更是人们解放思想,追求时尚的载体,体现着我们正常的生活质量从温饱到精致的转变。

  另一个变化是,服装的类型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原来是一件衣服走遍天下,而现在,工作时有职业装,休闲时有休闲装,运动时有运动装,并且分类也越来越细致,比如: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等虽然都属于运动,但却各自有着与之相适应的运动装备。

  人们在这一时期衣着观念的进化,从春晚主持人服饰的变化中就能窥见一斑。在春晚刚开办之时,主持人服装注重政治性、思想性,几乎谈不上“时尚”二字,款式单一颜色保守。男主持人基本都穿着当时最常见的劳动服或者中山装,灰色、蓝色依旧是当年的主流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晓庆凭借一件据说是香港大排档5港币淘来的红衬衫主持春晚,立刻引起了一波时尚潮流,女性朋友们看完春晚,几乎人手一件“晓庆衫”。

  1994年是春晚主持人服装的转折点,倪萍身穿一件后背有V形露背的红色无袖旗袍亮相,惊艳全场,她也由此成了很多男士的“女神”。男主持人程前开场时穿的虽是中山装,但颜色却换成了白色,庄重中带着活泼,颠覆了人们对中山装的古板印象。

  春晚主持人服饰的变化,实际上是国人追求时尚与潮流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到了9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彻底卸下了思想包袱,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了,这一时期的服装款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服装质量也越来越精致化,就如同国人的生活品质一般。可以说,这时候的服饰,见证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也生动诠释了国人思想由保守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蜕变。

  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网购、海淘逐渐成了当前年轻人的日常购物方式,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易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再次有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注重个性表达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时尚意识已经全面觉醒,不再盲目崇拜奢侈大牌,也不屑于追赶潮流,相反,他们更加崇尚个性与自我,更喜欢另辟蹊径,不与大众为伍。

  有服装业人士指出,由于工业时代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快时尚的泛滥,让服饰消费丧失了个性。不过,随着互联网、3D技术的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不再是障碍,生产需求也可以定制化、个性化,因此个性化和定制将成为未来服装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95后”,他们对服装的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希望能够买到与其他人不同的服装。

  正是在这种消费理念的驱动下,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本土设计品牌“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众多国际大牌中脱颖而出,“国货潮牌”的概念日渐兴起。2018年,天猫开启“国潮行动”,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一条新出路。男装品牌GXG通过联合天猫“国潮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男装的设计力量;国货老品牌李宁也借着“国潮行动”这股东风,再次俘获了一众年轻消费群体……中国设计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锋芒毕露”,成为时装行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与此同时,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推广,我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甚至有了“汉服热”一说。如今,在街上遇到身着精美汉服的年轻男女,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奇怪了。

  湖南大学的苏同学便是汉服爱好者之一,她在高中时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但那时却只是在家里穿一穿,万万不敢穿去大街上晃悠。直到近些年汉服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她才开始大大方方地将汉服穿出门。她对本刊记者表示:“这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奇装异服,我们穿得理直气壮。而且现在很多明星都是汉服的推广者,比如方文山、徐娇等,在他们的推广带动下,汉服也慢慢变得被人们所接受认可。”

  针对近几年的“汉服热”现象,湘南学院宣传部长、团委书记王晖玲认为,汉服历史悠久,几乎横贯五千年文明史,汉服受到追捧,正是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正在青年中不断延续的表现。

  不难发现,国人在穿衣方面,过去是追赶潮流,如今是引领风尚,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也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